關于對鄭州會議公司的幾點認識
發表于:2020/3/30 15:05:11來源:瀏覽次開會是一件在普通不過的事了,越大的企業會議的種類和頻次就越大,而并非每一個人都會開會,都能開的高效!
這里,我談幾點我對公司會議的幾點認識:
第一,會議的種類。企業的會議一般分為:經營分析會(月度、季度、半年、年度),一般以經營分析和通報為主,以了解業務進度和遇到的困難為主;部門長級別工作會,這是開會頻次最大的會議,一般以周度或者月度進行召開;部門內部工作會,屬于部門內部各模塊負責人的工作會議,針對工作的分配和完成跟蹤展開;專題會,這個種類繁多,但一般是針對每個項目或者某個主題臨時組織的會議,如公司的技術推動會、新產品會、戰略研討會等等,由于事項并非固定頻次召開,所以更具有隨機性。一般情況下,前三類會議樹公司會議的主體,針對公司的業務推動這條主線開展,數量也幾乎占了會議總量的80%以上。
第二,關于開會的頻次。多長時間開一次會,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話題,會議開多了,讓人感覺所有人都在開會,沒有個工作執行和推動的時間,大多數人都在疲于應付,就失去了會議本身的意義。會議開少了,公司的管理執行就會變散,會議是一個高效的管理辦法,適當的開會能夠方便公司內部的溝通了解和工作的協調推動。因此,我個人意見是經營分析會以月度為宜,部門長工作會以周度召開為宜,部門內部工作會以周度召開合適,專題會按照工作進度推動情況召開,一般情況下不能少于兩周一次。這樣能夠合理的調配會議和工作推動的平衡。
第三,關于會議的內容和前期準備。召開會議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,以問題為導向才能夠更高效,因此會議的內容應該更聚焦,以部門長級別會議為例,部門長級別基本上是公司中層的核心了,掌握著公司工作推動和執行的關鍵,因此每周針對以經營/業務為核心的部門長級別工作會的內容就更聚焦,按照“業務--經營--困難--支持--方案--計劃”的邏輯推動,工作會就會更加聚焦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,會議的前期準備就很關鍵,會議之前,與會各方必須做好前期準備,相關的數據、事項進展、困難及所需的支持都需要明確而具體,這樣在開會中主要針對核心事項推動,就會節奏緊湊,開會高效。
第四,關于開會后的事項推動。開會的目的是什么?不是開會本身,而是推動工作事項,因此開會之后工作才正式開始,很多工作會議上布置完后,必須在日常工作中能夠去執行會議的安排,并實時匯報事項的進展,這樣才能實現會議的價值。很多時候,會議開多了,我們會發現開會本身成了工作主體,這樣就本末倒置了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,會議的成果應該是一個簡明扼要的會議紀要,主要內容是工作進展和工作安排,而不是業績展示,工作安排重要有明確的責任人和時間節點,以方便后期的工作跟蹤,會議紀要是作為事項推動的跟蹤依據,而不是簡單地會議成果,以事情推動為核心才能夠完成公司戰略布局,否則開會就成為浪費時間之舉!
第五,關于會議的節奏把控。會議召開需要有明確leader角色,這個人是作為會議節奏把控和時間把控的人,讓所有與會者不要偏離主題天馬行空,圍繞核心主線的會議討論才有意義,否則變成研討會和傾訴會,會議就變味了。
以上是我關于會議召開的一些思考,會議召開可以準備一些簡單的表格工具,使會議召開變得更可視化,=更加有利于會議的推動和召開